行业新闻
我的位置: 中文 > 新闻 > 行业新闻

微光 | 吴玉礼:在“地下战场”护航巨龙前行

日期: 2025-4-3来源: 责任编辑:
珠江入海口下,“深江1号”盾构机即将再次刷新国内最深水下盾构隧道纪录;长江之畔,国产最大盾构机“江海号”蓄势待发;黄河之下,开挖直径17.5米的“山河号”轰鸣推进……

      这些横跨江河湖海、穿梭于城市核心区的“钢铁巨龙”,正在地下世界书写着新的传奇。

而保障这些“巨龙”前行的,是刚刚被评为股份公司“十大楷模”的中铁十四局大盾构智能掘进团队。全国盾构工匠、火车头奖章获得者吴玉礼就是这支团队的带头人,7年来,他带领团队保障155台次盾构机始发、139台次盾构机接收,助力大盾构掘进里程突破150公里,让中国铁建大盾构在国内率先实现五个全覆盖。

 

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。“刀盘选常压还是带压?开口率如何设计?”吴玉礼说,盾构机是定制化高端装备,每一项选择都要结合工程实际“量身定制”。

吴玉礼(右八)获评“全国盾构工匠”
每台盾构机选型前,吴玉礼就带着团队查阅地勘资料,在刀盘选型、刀具耐磨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。目前,他已累计参与60余台次大直径盾构机的选型设计,研发的“京华号”“江海号”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针对不同地质难题,总结出《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选型设计标准》,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盾构机“软硬通吃”。

然而,设备选型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。“如何用好盾构机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”多年来,吴玉礼坚持用管理标准化推动设备管理精细化,引入推广TPM精益设备管理理念,应用EAMIC领值设备管理系统与5S管理、SOP标准化作业程序等先进理念上下联动、内外兼修,有效提升设备管理体系系统性、完整性、规范性,将设备完好率提升至95%以上。

“我们对所有的风险信息进行跟踪调度,直到完全销号。”吴玉礼自豪的说,截止目前,他们已累计处理参数预警40000余次、风险预警20000余次,真正的将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处理在隐患阶段。

 

汕头湾海底隧道“永兴号”盾构机驾驶室内,团队成员赵斌正在与盾构机长研究掘进参数——他们将挑战最后2米掘进任务,确保世界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单洞双线海底高铁隧道顺利贯通。自始发以来,赵斌有半数的时间驻点在施工现场,为“永兴号”保驾护航。

吴玉礼坦言,地下世界,变幻莫测,身处一线更能精准把握问题症结。为此,他们建立了驻场帮扶制度,部门业务人员直插“掌子面”,现场帮扶梳理盾构施工制约因素,通过制定解决措施、梳理盾构方案、培训盾构人员等,确保工程建设顺利:

 

专人驻场盯控,完成“京华号”盾构机连续下穿京哈铁路及北京城市副中心枢纽两个特级风险源;

全程跟进优化,解决芜湖长江隧道频繁结泥饼的施工难题,月掘进速度提升2倍;

据统计,吴玉礼和团队成员累计开展驻场帮扶500余次,对盾构掘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突发盾构施工难题进行全程监控、分析预判、现场帮扶、驻场指导,现场研究解决施工棘手难题。

地下施工不仅靠经验,更要靠创新。姑苏城下,中国城市高铁第一隧——通甬高铁苏州东隧道正在建设。一年来,吴玉礼和团队30余次深入施工现场,成功攻克盾构同步推拼技术,实现隧道掘进里程超4800米,日平均工效突破15米。

这正是大盾构工匠工作室的成果之一。在盾构施工实践中,吴玉礼和团队聚焦“技术突破”,成功攻克管片箱涵精准拼装、盾构掘进远程操作等40余项关键技术,申报专利60余项,编制完成内部技术交底、作业指导书、操作手册、工法等100余项,其中9米级盾构隧道承插式管片技术在国内尚属首创,超大直径盾构同步双液注浆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。

穿江越海,潜行地底。在“看不见的战场”上,吴玉礼并不是独自前行,他的团队之中,既有江苏好青年、国内高压进仓第一人赵斌这样的攻坚先锋,还有精通设备维护、管理的多面手宾锡午;既有创新泥浆绿色处理的智多星王磊,也有精通泥水、土压掘进的全能兵赫明胜;既有敏锐的风险预警专家盛正杨,更不乏智能建造与数据分析融合先锋魏超超。

如今,在吴玉礼的带领下,这支复合型人才团队正致力于高效破岩、智能换刀机器人、全智能拼装及海中自动精准对接等前沿隧道建造技术研究,以永不停歇的节奏,向着更深、更远、更智能的维度进发。